杨琳 现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。 ● 参加展览 双人油画展——“静化”(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展厅 2004年) 双人油画展——“琳语琛言”(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展厅 2008年) 福建省首届美术院校(系)教师优秀作品联展(福建省美术馆 2009年)
弄花解语
□ 李大刚/文
画家热爱生活,画家更追求自我。但通常的这种“自我”,往往为某种功利目标所掩盖。因此,真正的自我,应该具备一种超然、恬静的自在感。这种自在感,是画家最本真的状态,也正是一个画家最佳的创作状态。毋庸置疑,纷繁的外部社会现实,已经极大限度地挤压着画家的自我与自在。而画坛持续不断的潮流,更已逼使自在者无处容身,画家的感觉,更多地被潮流所驱赶,于是也就催生了大批流俗的观念之作、潮流之作。
杨琳显然属于少有的具备自在感的画家之一。她的艺术追求,源于她自在的生活方式。她只依据自己的性情去思考、去探索,既不着意与传统背道而驰,也不刻意追求时尚,更不趋附任何潮流或观念,她始终自在地执着于自己某一个阶段性的探索。这种自在的状态,也许正是她能保持饱满的创作激情的保障。于是,她的作品也十分真切的传达了这种自在、这种自我。
在一次在给学生改画的过程中,学生突然了悟似地冒出一句:“老师,你画的东西好像在交谈!”此时的杨琳豁然顿悟,于是就有了这一花语系列,其精髓,即“语”。
爱花之人比比皆是,杨琳爱花与众不同。常人爱新鲜的花,一旦枯萎随即抛却。杨琳却不同,枯花从不丢弃。常人爱花好收集拥有之,杨琳却从不采摘或购买,她会偷偷地拍回来欣赏或欣然接受朋友的弃花。常人爱花科目明确,好兰花者决不兼好其它,杨琳爱花则不分种类只求“博爱”。正是由于她这种自在的心态,花儿终至有“语”。
自在的心态,自然就会引发自在的构图模式。杨琳的这一系列小画,选取了这种看似散漫的构图方式。给人的印象,似乎是很随机地选取一些场景,既不用大场景来烘托气氛,也不用小焦点来制造集中。这正是因了她与花儿之间有心无心的“语”,于是便有了画面上的创新与巧妙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作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主体,出现在画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发言权,不分主次没有虚实。泥土赋予花儿生命,岩石见证了花儿的尊严,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。但这决不是随处可见的瞬间——类似于布列松所说的决定性瞬间。不同的是,杨琳的画没有执着于构图的精确性严谨性,或者说她放弃了戏剧性情节的塑造,致力于捕捉再朴实平常不过的事物,那经常容易被忽略的、却是至关重要的事实。所以有圈内人戏称她这种独特的观察方式为“窃听”。也就是画者不以个人意志强加于被观察的事物,使事物本身得以自然的完整性呈现于观者眼前。传统构图的规则,隐藏在这种深刻的完整性之下,而不让构图浮于表面显得牵强。
诚如朝戈所言,油画光亮的表面影响了画面的呼吸。杨琳作画时也特别注意到这一点,从作画布底子时,她就有意选取那些亚光效果的材料,并考虑到完成的画面要部分保留画底,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倾听“花语”。她对画面形象的取舍也别具匠心。经过学院严格教育的她,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,大刀阔斧地处理任何进入到画面中的因素。但为了还原事物的自然状态,她宁可把自己隐蔽起来,于是小心翼翼地以不易察觉的方式调整着造型与色彩关系,滤去杂音使事实以自然的方式更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。
看多了当下风格与样式跃然纸上的“不自然”的自然,来到杨琳的画作前,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回归自然状态之后的轻松与喜悦。然而,要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结构中,营造属于自己的自在乐园,是较为不易的,需要对事物的透彻与感悟,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执着。期待着能在杨琳的乐园里再次与这份喜悦对话,邂逅!■
|